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的第一个区域重大战略,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更在于通过系统性协同,推动区域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从“十四五”以来的实践成效看,这一战略已在疏解功能、生态治理、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形成突破性进展,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工程,其成效直接决定区域格局重塑的深度。雄安新区的拔节生长成为这一工程的鲜活注脚——中国星网总部落地运营、空天信息创新联盟成立,标志着新区已从基础建设阶段迈向创新生态构建阶段;雄安体育中心投用、绿地公园遍布、交通顺畅便捷的宜居场景,更印证了“未来之城”不仅是产业高地,更是人居标杆。这种以疏解促转型的路径,既缓解了北京的资源承载压力,又为河北培育了新的增长极,实现了“1+1+1>3” 的协同效应。
生态治理的协同推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2024年京津冀PM_2.5浓度持续下降,这不仅是环境质量改善的直观体现,更折射出三地打破“各自为政”治理模式的制度创新。从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到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区域内已形成“共护一片蓝、同守一方绿”的治理共识。这种协同并非简单的责任分摊,而是通过统一标准、共享技术、联动执法,将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共同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绿色基底。
产业协同是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核心引擎。河北依托京津研发资源、强化转化能力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价值。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共建到人工智能产业的协作,三地通过“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的分工体系,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充分释放了各自比较优势。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的成立、“六链五群”产业布局的推进进一步证明:只有打破地域分割,才能让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配置,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共享,是协同发展惠及民生的直接体现。115个京津冀医联体的建立、职业教育示范园区的落地,让优质资源跨越行政边界;“河北福嫂”走进京津、社保卡“一卡通”,则让民生服务打破地域限制。40多万名京津老年人到河北乐享晚年的现象,更印证了公共服务协同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这种共享不是“资源转移”的单向输出,而是通过标准对接、人才交流、机制创新,构建起“区域一体、普惠共享”的服务体系,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协同发展的红利。
打破行政壁垒是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制度保障。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更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中关村津冀产业园的共建共管、税收分享机制的创新,则为要素自由流动扫清了制度障碍。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到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优化,这些探索本质上是对“区域治理一体化”的实践——通过规则协同、政策协同、机制协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展望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深度协同新阶段,更需要以战略定力破解深层次问题。强化雄安新区创新驱动、推进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部署的核心在于:既要守住“协同”的初心,通过规划、政策、标准“三统一”打破剩余壁垒,又要激发创新的活力,让经营主体成为协同发展的主角。唯有如此,才能将京津冀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实践样本。
从功能疏解到生态共治,从产业协同到民生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均衡化”,而是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实现各展所长、互利共赢。这条以战略引领破解发展难题的路径,不仅重塑了京津冀的区域格局,更标注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高度。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河北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田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