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肥在线】
近日,“工业城市的生态书写——马洪鸣作品研讨会”在马鞍山市图书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安徽省作家协会指导,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马鞍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马鞍山作家协会、马鞍山图书馆协办。

马洪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鞍山市作协副主席,近年来依托马鞍山本土地域生活素材,紧紧围绕工业城市的生态书写为核心,先后出版发行、发表以马鞍山市为地域创作背景的4部长篇小说及部分中短篇小说。其以工业城市的生态书写为核心的写作姿态,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马洪鸣文学作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评论家杨庆祥认为马洪鸣选择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是极具特质和有意义的写作方向,有很大的写作空间。赞扬马洪鸣是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中短篇小说风格多样,作品具有高度现代性,能够切中普遍性命题,以剪影式写作带给读者惊奇感和张力。评价长篇小说《向山》是一部高难度创作,对其致力于工业城市生态文学创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向山》题材极具价值,就疏与密在结构及细节的落实、架构空间的拓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杨庆祥对马洪鸣聚焦矿区、钢城行业书写、发挥地方性辐射点优势、打造地方名片及未来创作寄予期待。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从评论家的角度剖析了马洪鸣的作品,评价其创作保持着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因而具有资源与题材优势;创作题材丰富多样,所以有着内在的审美平衡;创作又是具有个性,因而能以其独特性而具有审美的竞争力。认为马洪鸣可贵的个体文学生态是一个作家创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尤为赞誉了近期出版的《向山》生态文明主题的深刻性和现代性。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导顾亚奇认为马洪鸣的书写对保存和记忆马鞍山这座工业城市的历史遗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珍贵的情感和心灵记录,认为其以工业文化为背景的作品《铁活》《冷床》《霜刃》为工业城市影视化生成提供了丰富的叙事母题与在地语汇。
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编审汪泉以“变与不变”为题分析了马洪鸣小说在选材的广泛性和语言的张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写作视角自如切换的特征。
江苏卫视、报业集团总监曹峰峻认为工业城市的诸多元素通过马洪鸣的笔墨,富有诗情画意,她的这种工业城市生态元素探索性书写,在全国比较稀缺,也为工业题材作品创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评价马洪鸣通过诗意而独特的语言,将工业城市元素赋予寓意,从而呈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城市生态,不仅在作品中读到,在现实中也能看到,马洪鸣为工业城市的生态书写是花了力气的,并且很有成效。

安徽省作协副主席陈斌先评价马洪鸣是一位有艺术追求的作家,有较强的艺术审美能力,其小说语言有她的自觉和标志性。安徽省作协副主席、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江飞认为马洪鸣的小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在于,历史跨度和人物群像都比较突出,像《霜刃》《铁活》《向山》等长篇,时间跨度都在半个世纪以上,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而且每部小说都人物众多,各具情状;个性在于,在历史性、人文性地书写工业城市的同时,融入了生态维度的美学思考。
巢湖学院文传学院教授陈振华、马鞍山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文化学者曹化根等围绕生态文学作品《向山》从结构、语言、逻辑、风格等多维度进行了剖析。认为《向山》是国内少有的矿山生态修复题材作品,将“绿水青山”理念融入文学叙事,升华“向山”作为精神原乡极具象征意义。陈振华认为《向山》的显著价值在于其突破了传统工业文学“生产至上”的叙事窠臼,构建了“生态觉醒”的新范式。技术迭代的背后,是人类对“工业与自然”关系认知的深化。生态叙事的深刻之处,在于其并未将“工业”与“生态”对立。同时也对作品的细节的严谨和历史再现及架构拓展等不足之处提出了修改建议。
研讨会还邀请了影视公司编导,就文学作品IP转化的可能性,从文字到影像的拓展空间加以探讨。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戴小花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