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的闹钟刺破寂静,一个被命运按下慢速播放键的身体开始与时间赛跑——小儿麻痹症让孙达帅穿件上衣就要十几分钟,但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十字路口知道,当早高峰的车流亮起红灯,这位红衣卖报人总能以惊人的速度将报纸传递。屡次被好心人帮助,他也将自己卖报的收入捐给白血病学生,这位无法挺直脊梁的父亲,在晨曦中站成了最笔直的生命坐标。

凌晨赶路的卖报人
5月9日凌晨3:45,在青岛即墨区南窝罗子村的一间普通民房里,孙达帅被熟悉的闹铃声唤醒。小儿麻痹症带来的后遗症,让他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关节的僵硬,让每一次抬手、伸臂都伴随着隐隐的酸痛。孙达帅没有丝毫懈怠,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缓缓爬起床。穿上衣,这个在常人眼中轻而易举的动作,对他而言,却是要集中全部的精力,一点点地将手臂穿过衣袖,再慢慢地整理衣襟,整个过程要十几分钟。

简单在家里扒拉两口饭,孙达帅便开始了一天的行程:从南窝罗子村到即墨最繁华的地角之一——鹤山路与烟青路的路口卖报。这段十几里的路程,对孙达帅而言,充满了挑战。

他先步行地,抵达一处通往市内的公交站点。公交车缓缓行驶,将他带到东关副食品批发市场附近。在这里的报纸发行站,孙达帅会领取40份报纸,再马不停蹄地坐上公交车,前往一处商场附近转车。转车期间,孙达帅走进一家熟悉的早餐店。店里的服务员早已和他相识,看到他进来,便热情地迎上来,帮他把报纸一份一份地叠好。这份温暖的帮助,让孙达帅的心中充满感激,也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拿到叠好的报纸后,孙达帅再次坐上公交车,朝着卖报的路口出发。此时,城市已经渐渐苏醒,早高峰的气息扑面而来。当他到达鹤山路与烟青路的路口时,这里已是车水马龙,车辆川流不息。路口90秒的红灯,成了他独特的“工作时间”。每当红灯亮起,车流停下,便有人按响喇叭,孙达帅就会迅速起身,步履蹒跚地将一份份报纸递到车窗前,迅速完成卖报的动作。经常有好心人被他的坚韧所打动,塞给他一些整钱,还笑着告诉他不用找零。这些善意的举动,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努力卖报的早晨。

在卖报的过程中,孙达帅拿着一张事先写好的纸条,安静地游走在商场门口和路口。他从不主动叫卖,也绝不打扰行人,只是静静地等待着那些愿意停下脚步、购买报纸的人。有人愿意买报纸时,他就会将写有“买一份报纸吧……”字样的纸条给对方看,眼神中带着真诚与期待。
温馨的街口
40份报纸,孙达帅一般在11点左右卖完。卖完报纸后,他会去路口的小卖部稍微休息一会。小卖部老板于先生是个热心肠的人,经常给孙达帅提供免费的水和牛奶,让他补充体力。考虑到孙达帅关节不灵活,于先生还会贴心地帮他把瓶盖拧开。如果有卖不完的报纸,孙达帅会放在路口的粥店,供食客们免费取用。他自己卖报的马甲则放在路口另一侧的包子店里,包子店的服务员张大姐也总是很热心,经常帮他穿脱马甲。这些来自路口小店的好心人,虽然只是提供了一些微小的帮助,但在孙达帅心中,却是无比珍贵,是他们的支持,让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的自己能够用卖报来维持生计,也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今年50岁的孙达帅,因为身体原因,初中没有读完就不得不辍学。父母心疼儿子,为了给他找点事做,曾经养了几只羊,让他帮忙赶羊。可是,腿脚不利索的他,根本追不上羊群。羊群常常不受控制,不是吃掉了邻居的庄稼,惹来抱怨,就是四散跑开,让孙达帅急得直跺脚。看着儿子着急又无奈的样子,父母最后只好作罢。
2005年,在媒人的介绍下,孙达帅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与孙达帅不同的是,妻子从小患有癫痫,而且伴有智力缺陷。两人的结合,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靠、相濡以沫。婚后不久,幸运降临,夫妻俩迎来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儿子。儿子的出生,就像一束明亮的阳光,穿透了阴霾,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欢乐。

孩子出生后,由于孙达帅和妻子身体都不好,无力照顾,便由孙达帅的父母照管。老两口年纪大了,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同时照顾孙达帅夫妻俩,经过考虑,就把他们送进了街道上的托养中心,在那里,他们的日常起居可以享受专人照顾。
孙达帅的父亲回忆说:“有了孩子后不久,达帅就有了要出去打工的想法,一心要为儿子赚钱。街道政策好,考虑到达帅的情况,龙山街道把他安排进了托养中心,有专门的人照顾他。但是达帅要强,他觉得自己是父亲,想多赚点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后能让孩子上学用。”
在托养中心住了一年,要强的孙达帅内心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不想一直过着被人照顾的生活。看着渐渐长大的儿子,他满心都是对孩子未来的期盼,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2013年,他听说卖报可以挣钱,而且没有什么门槛,像自己这样的残疾人也能挣一份收入。这个消息让他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
尽管一天只能卖几十元钱,但他却感到无比满足,因为他终于能够靠自己的双手独立生活,给孩子做个榜样,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朝一日能进城上学。连路都走不稳的孙达帅,每天都拖着笨拙的身体,在车流中穿梭几个小时卖报。风雨无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守在那个路口。
孙达帅在接受生活给予的善意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每天卖完报纸到银行兑换整钱后,他都会到银行的爱心捐款箱前投进一两元。他将每周六定为“感恩的一天”,从这一天的微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存为“爱心基金”。2016年,他将自己积攒的150余元所得全部捐献给了即墨区红十字会。2017年,从媒体报道中得知有白血病女孩需要捐助时,孙达帅没有丝毫犹豫,主动去银行将几年来卖报纸存放的1000多元“爱心基金”全部提取出来,捐赠给了白血病女孩。
他有一个小心愿
2018年,孙达帅的妻子癫痫病发作严重,这让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无奈之下,他打了媒体求助电话。幸运的是,有好心人帮他联系了济南一家医院。医院得知情况后,派出救护车来到家中,接走了孙达帅的妻子,并免费为她治病。经过治疗,妻子的发病症状得到了明显减轻。这份恩情,孙达帅铭记于心。他在纸上写下“感恩”两字,从那以后,他也更加坚定了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的信念。

鹤山路与烟青路的路口,是青岛即墨最繁华的地角之一。每天,孙达帅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一顶白色的帽子,一件红色的旧马甲,能明显感觉到他非常努力地想让自己看上去干净、整洁。他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衣着,仿佛这是他对生活的一种尊重,也是他向这座城市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

努力卖报的他,现在心中还有个心愿。他想攒钱修一下自己的房子,把妻子从娘家接回来,让儿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在他的想象中,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家中,儿子开心地笑着,妻子病情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每天几十元的卖报款,距离实现这个心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希望有好心人能帮自己完成这个心愿。”孙达帅用笔艰难地写下一行字,字迹虽然歪歪扭扭,但饱含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他相信,在这座充满爱的城市里,自己的心愿终有一天会实现,而他也将继续带着这份希望,在卖报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传递爱与温暖。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褚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