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创新最前沿

时间:2025-09-09 19:36:00

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44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50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3.78%;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2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1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5万人……

纵览各个万亿级城市,都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人才为第一资源,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近年来,烟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潮头,有力地引领着烟台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创新“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脉络

烟台,是一座流淌着创新基因的城市。

回望上世纪90年代:

1990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把科教事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实施“科教兴烟”战略的安排,烟台走上了经科教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新路子,科技进步成为烟台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进入新时代,创新引擎加速澎湃。

2016年5月23日,全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会召开,提出全方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4年,烟台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我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和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科创高地。

2025年9月1日,《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作为烟台首部全面系统促进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将有力地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

“十四五”时期,烟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在全国创新型城市和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烟台创新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均位于地级市前列。

中国“大飞机”上,打上了“烟台烙印”;世界“海工俱乐部”中,有了“烟台身影”;国际化工竞技场,挺立着“烟台品牌”——创新烟台正悄然崛起在山海间。

创新驱动发展效应加速释放

城市之间竞争,产业往往是重要一环。如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关键在重大科创平台赋能!

6月26日,中日韩创新合作大会暨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启动仪式在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采用“一中心、两基地、N枢纽节点”的立体化建设架构。其中,“一中心”落户烟台,以“公益类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运行;青岛、威海分别建设“两基地”,依托实体运营机构发挥区位与产业优势;同时,中心还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西安等国内创新高地布局更多“国内联动枢纽”,最终编织成一张“广泛覆盖、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的中日韩创新协作网。

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搭建——绿叶制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通过科技部重组,新增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山东省实验室2家,省重点实验室25家。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成为全省首个挂牌的山东省实验室;烟台明石创新获批国家级微纳制造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伴随着技术创新的颠覆、崛起与更替,一大批烟台企业通过自力更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将创新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上。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烟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1120家增长到25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4300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3.78%,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1.79%。2024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突破3500亿元。

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烟台先后出台《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政策支撑。帮助3300余家(次)科技型企业获得“烟科贷”“鲁科贷”等支持,贷款额度超过184亿元。

人才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加快构建具有烟台特色的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秘诀在哪里?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烟台人才周暨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上,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唐贵瑶发布的《中国北方首个GDP过万亿地级城市的“人才密码”》报告给出了答案。报告显示,作为北方首个GDP破万亿的地级市,烟台已连续15年实施高端人才引育计划,人才政策历经三轮升级,形成了覆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这种‘长期主义’的人才观,正是烟台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密码。”唐贵瑶如是评价。

目前,烟台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2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1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5万人,在“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中国‘95后’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中均位列中国北方地级城市第1位。

责编: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