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2025南京溧水半程马拉松现场,众多跑者一路向前。(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
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等大型赛事带动周边地区消费显著增长;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季后赛等职业赛事门票销售火爆;2024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总收入超8000万元;“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十四五”以来,我国赛事经济蓬勃发展,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赛事经济就是以赛为媒,全方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比赛,多人消费”,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上演。把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也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力方向。以今年的无锡马拉松为例,赛事共吸引42.6万观众及跑者参与,直接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周边产业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
赛事经济的溢出效应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各地大小赛事中,配套设施向优向好,赢得广大运动员和观众的好评。在此基础上,不少城市突出办赛创意,让赛事变得有滋有味。比如,“苏超”通过“一城一队”的设置,将足球与城市认同紧密相连,那些带有城市印记的话题屡屡登上热搜,其背后是山水相依、人文相亲的血脉联系。这种开放、自信与包容,使“苏超”成为球迷狂欢的舞台、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支撑这些探索的,是国家对于赛事经济发展的清晰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扩大文体旅游消费……一系列政策回应了人们对消费体验感的新需求,也为赛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激发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消费场景,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如何更好地利用赛事点燃消费热潮?就要真正着眼于参与群体的需求,制定精准策略,让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行为。
一方面要强化支撑。承办专业赛事也好,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也罢,“有形之手”都要更好发挥作用。也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赛事发展规划,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并定期评估和调整赛事策略,以确保赛事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进一步说,赛事前后,如何做好接驳?客流巨大,如何保障安全?乃至安检的便捷、门票的防伪、流程的简化等,都需要社会治理系统的整体协调、流畅运转。
另一方面要注重引流。以浙江为例,杭州亚运会结束后,有的地方改造比赛场馆,向市民开放,助力全民健身;有的结合旅游项目和节庆活动,举办山地自行车赛等赛事,带动当地民宿发展和农特产品消费;还有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赛事,吸引更多游客。可以说,做好“赛事+”的文章,推动“赛事+旅游”“赛事+文创”等融合发展,释放赛事“长尾效应”,方能持续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遵循规律、尊重市场,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密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消费的潜力持续释放,赛事经济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