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怎么出彩?肇庆博纳语文名师为你点评

时间:2025-07-01 01:06:00

肇庆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于6月30日-7月2日开考。随着30日下午,语文考试落下帷幕,引人关注的作文题目也随之出炉。

肇庆中考采用广东统一命题卷,今年,肇庆中考作文题目如下:

(1)滴自己的汗,做自己的事,吃自己的饭。

(2)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

请根据上面陶行知先生的一句或几句话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经历(如学习、劳动、运动、科创等),或论述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1)包括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自拟题目,自选角度;(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人名、地名等。

有哪些写作方向?该如何拿高分?来听听广东肇庆博纳实验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如何点评。

肇庆博纳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刘松根

肇庆博纳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刘松根。

题目以陶行知的三句箴言为材,延续了本省注重思辨与实践的命题传统,聚焦个体成长的内核力量,两者共同体现了从“小我”向“大我”升华的育人导向。

三句名言构成逻辑递进的“成长金字塔”:“自己的事自己干”强调劳动自立,奠定人格根基;“人人是创造之人”破除创新神秘感,予学生创造自信;“艰难困苦中不动摇”则锤炼意志品质,指向终身发展的能力。

命题巧妙呼应了新课标“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要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提炼精神养分。

在破题关键上,初中生正处于渴望独立的时期,对“自己的事自己干”有深切体验——从整理书包到独立完成课题,皆可入题。审题时需把握三个层次:

一是单点突破:抓住一句中的矛盾词(如“人人是创造”与日常中“创造稀缺”的反差);二是双句联动:如“自立是创造的土壤,坚持是创造的雨露”;三是三元整合:描绘“自立奠基-创造突破-坚持升华”的成长链。

如何写出高分作文?

一是要将抽象语句具象化。如“滴自己的汗”可具象为学农时磨出水泡仍挥锄劳作;“不动摇的创造”可转化为三败三试机器人手臂的细节。把带有哲理的语句化为亲身经历,切忌堆砌名言而失却生活温度。

二是小视角深开掘。当多数人写“创造改变世界”时,不必一味追求宏大叙事,个人成长过程的打击,困境中的坚持,小视角反显大情怀,更生动感人。

三是叙议练合。高水平作文必须体现思维的逻辑性,思辩性。当有了成长中生动可感的事例后,必要通过议论体现成长中的自立一创造一坚持三个层次,深化主题,如此既可扣住个体体验,又显格局升华。

肇庆博纳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牟海福

肇庆博纳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牟海福。

题目属于语言类复合型作文,分别由三句话构成。

第一句话,从“滴汗”“做饭”“做事”三个维度,突出“自己”,阐述做人做事的原则——坚守自我;“滴自己的汗”,是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的饭”,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干”,是亲身实践、脚踏实地、主动担责。

第二句话,用“处处”“天天”“人人”三个词语,分别从处所、时间、主体三个维度突出“创造”,阐述了创造性原则——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处处是创造之地”,是创造不分区域,不分人群;“天天是创造之时”,指创造不分时间,随时皆可;“人人是创造之人”,即创造不分人群,不论职业、不关身份。

第三句话“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是条件关系的复句。第一个分句有三个关键短语,“在艰难困苦中”描述人生的现实困境,“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是人在现实困境中所该持有的信念和必须完成的任务。

第二个分句“才为难能可贵”,是对第一个分句勇毅前行、不断创造行为的价值判断,“才”字突出“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是“为难能可贵”的唯一性和重要性。

三句话合起来指:人要坚守自己的本色,担当自己职责,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亲身实践,脚踏实地;创造是必须完成的工作,人人都可创造,随时、随地都可创造;创造须毫不动摇、持续向前,即使是在艰难困苦中也是如此,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三句话层层递进,从做人做事的一般原则,到“创造”中心话题的条件、再到“创造”须坚守的原则,题目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时代特色、现实针对性。

肇庆博纳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魏月萍

肇庆博纳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魏月萍。

陶行知先生的三句话可分为三方面理解。

第一句是对自强自立精神的生动解释,这句话的后面半句为“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不管是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还是列举名人典故,都能集中写出体现自强自立精神的好文章。

第二句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简洁有力的话语,揭示了创造力的普遍性与无限可能。可和第三句结合,强调“创造”精神。

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孩子而言,创造力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该话题可在确立一个观点后,从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件中找出论据加以论证。举例的方法及语句中的文采、词语运用等,则更多依靠学生平时的训练和掌握的词汇。

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李媛

【作者】 刘舜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