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融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5-08-15 07:10:00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些学校仍面临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诸多瓶颈:知识碎片化传授削弱了学生系统思维的养成;学科壁垒制约了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使知识难以有效迁移至真实、动态的情境。直面这些核心挑战,山东省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将学科融合作为关键支点,探索出了一条“学段贯通、学科融合、资源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重构课程图谱,锻造学科融合强效“主引擎”。学科融合并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学科的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我们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科融合培养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学校研发“生态治理”“智能运动”“海洋探索”等主题课程群,将教室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实验场”。以“智能运动装备研发”项目为例,学生可综合运用物理、数学、化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在跨学科团队协作中整合专业优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系统思维。这改变了知识单向传递的传统方式,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与创新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AI深度赋能,绘制学科融合精准“导航图”。AI技术的深度应用,让学科融合培养体系更精准科学。我们利用智能教研平台构建跨学段知识系统,精准把握小学、初中核心概念的衔接点,确保学科融合在不同学段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在项目设计、精准化评价等多个环节,AI工具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教师输入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AI即可辅助生成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跨学科任务链,项目设计更具挑战性。通过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等多元评价体系,教师可实时捕捉课堂中的思维火花,为开展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把控,便于将项目成果、跨学科应用能力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形成“教学—实践—评估”循环,让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清晰可循。

贯通多元资源,筑牢学科融合协同“保障网”。用学科融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完善的资源保障和机制建设。集团内部确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架构,实行“需求导向—双向选择—动态评估”机制,实现教师资源跨校精准调配。集团启动“青苗工程”,通过师徒结对、“老带新”项目攻坚组等方式,引导教师深入探索大单元及学历案设计,深度参与课程研发与项目化教学实践,系统性提升学科融合的教学能力,筑牢人才培养根基。同时,集团以“双月论坛”等教研平台为抓手,聚焦“跨学科设计”等教学难点开展深入研讨,建立起12个学科研发中心,孵化了28项教改项目,推动成果资源库集团内共享,有效支撑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还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建立教研共同体,高校专家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发跨学段课程,形成“理论研修—技术实训—课例开发—迭代优化”的闭环培养链。

经过实践探索,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的学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2025年,集团凭借跨学科航天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获评“山东省航空特色学校”,并被授予“山东天文学会天文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2024年以来,集团学生在各级科技赛事中获奖逾百项,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达90余人次。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学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培养体系,让更多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5日 第03版

作者:王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