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国深远海养殖领域接连迎来两大突破:5月27日,珠江口,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从江门船坞滑入伶仃洋,其5000吨的年产能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仅隔一月,6月26日,广州南沙港,全球首艘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正式交付,可年产8000吨三文鱼,将显著降低我国对冰鲜三文鱼的进口依赖。
这两条“全球首艘”钢铁巨鲸,将合计年产1.3万吨高端海产,标志着中国“游弋牧渔”时代的开启,牵引它们犁浪前行的是山东动力——8台铭刻“潍柴制造”的高端船用发电机组。
船东吃下定心丸
投资近6亿元的“苏海1号”拥有8.3万立方米养殖水体,相当于33个国际标准游泳池的容量。船上15个智能养殖舱犹如水下宫殿,可实现“水、氧、料、光、污”五要素智能集控,为三文鱼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然而,其水体循环系统一刻不能停转,一旦断电,三文鱼将在数小时内因缺氧死亡。并且,这艘长249.8米、排水量13.2万吨的“海上智能渔场”,需要在台风季48小时内撤离危险海域,夏季北上黄海冷水团避暑,冬季南下温暖水域越冬。其生死命脉,全系于由4台2800千瓦潍柴发电机组提供的10.3节满载航速、20000海里惊人续航以及90天超长自持能力。

此前,有五家国内外动力装备企业竞逐两艘工船订单,为何潍柴能最终胜出?“两艘工船均采用先进全电推进系统,潍柴发电机组可靠性高、动力足、省油环保,扛得住风浪颠簸,性价比高。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定制化开发,满足‘游弋模式’频繁启停、变速的需求。”潍柴重机船舶动力销售经理尹超透露,船东受邀参观潍柴工厂全流程生产线,目睹了关键工序的自动化检测,零距离感受潍柴对生产制造的严苛管理,彻底打消了顾虑。“交付前在设备调试和海上航行试验阶段,我们的发电机组四百余项性能指标全部一次性通过,这又让船东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摘得动力领域“皇冠明珠”
潍柴抓住深远海养殖工船的机遇并非偶然,源于其多年前瞻性布局的积淀。此类工船搭载的,都是缸径超150毫米的大缸径发动机。这类“大国重器”因涉及3000余件精密部件,技术复杂度达普通机型的4倍,被称为动力领域的“皇冠明珠”。
“大缸径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曾长期被欧美巨头掌控。”潍柴大缸径发动机研究院M55产品平台技术副经理冯元福坦言。潍柴大缸径发动机的诞生,源自一场艰苦卓绝的技术突围。
2009年,潍柴组建300人攻坚团队时,国内连高速大功率发动机的试验标准都尚未建立。为打破困局,潍柴采取“两条腿走路”战略:一方面战略重组法国博杜安公司,整合国际资源;另一方面联合上下游伙伴协同攻关。经过10年的消化、吸收,潍柴逐步掌握大缸径高速发动机关键技术,并探索形成独有核心技术,完成了全系列大缸径高速发动机的开发布局,先后推出M33、M55全新平台大缸径高速发动机,填补了中国高速大功率发动机领域的空白。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在船舶动力领域持续释放能量。为满足“湾区伶仃”号对“功率大、体积小”的苛刻需求,潍柴16M55高端船舶动力以紧凑设计实现轻量化。其自主ECU控制系统可毫秒级响应航速指令,与DP定位系统联动,在12级风浪中稳如磐石。
拓展细分市场和新赛道
“大缸径发动机,正在成为潍柴新的利润增长点。”冯元福告诉记者,“我们在前期开发了数据中心产品的基础上,敏锐捕捉到深远海养殖、矿山等新兴市场的需求,针对性开发适配产品,拓展了细分市场和新赛道。”
如今,潍柴大缸径发动机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出口至欧美高端市场,M55产品订单已排至2026年。今年上半年,国外一家公司一次性订购了200台,其中定制款20缸发动机零部件超过3000个,代表着全球动力装备的最高水平。
2022年以来,多个搭载潍柴船舶动力的深海半潜养殖平台投入运营,让大黄鱼等海洋鱼类住进渔旅式“深海豪宅”。而“苏海1号”和“湾区伶仃”号相继入海,标志着潍柴的动力系统实现了搏动深蓝、向“科技牧海”场景的跨越。
万顷碧波之下,中国动力不再仅是追赶者,而逐渐成为深海规则的制定者。当“苏海1号”载着8000吨三文鱼劈波斩浪,当“湾区伶仃”号在台风季自如调整航向,搏动于深蓝的“潍柴心”,正将万里海疆转化为丰饶的未来“粮仓”,这既是向海图强的坚实一步,更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深远布局。
(大众新闻记者 王佳声 张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