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鹏城八月,暑气犹存。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南粤大地洋溢着对医者的崇高敬意。一直以来,南山区的医师们始终坚守临床一线,践行使命担当——从急诊室的争分夺秒到社区里的默默守护,他们以专业筑牢健康防线,用仁心编织医患温情,为深圳建设健康城区注入坚实力量。

▲南山区中医院门诊部主任廖穆熙医生正在义诊。受访者供图
今年我国医师节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在这个属于“生命守护者”的节日里,让我们透过南山几位医生的视角,探寻“医患一家亲”的暖心故事。
南山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陈俊:“我们守在这里,你回去休息”
从医多年来,陈俊深耕新生儿医疗领域,这里从来不缺棘手的紧急情况。
2019年10月的一天,科室接诊一名7日龄严重腹泻新生儿,患儿处于休克状态,伴有多种危急症状。陈俊迅速组建抢救小组实施救治,他带领团队评估后决定继续内科治疗,并连夜联系专家探讨方案。凌晨时分,看到患儿父母仍在候诊区守候,陈俊便反复沟通病情并承诺“我们守在这里,你们回去休息”。经过一夜守护,患儿病情好转,于10天后治愈出院。
另一个夜晚,科室团队正在讨论病例时,接到产科急诊通知,一名高度怀疑胎母输血的产妇紧急剖宫产,新生儿科立即组建急救小组。新生儿出生后全身肤色如白纸,经过紧急复苏、机械通气等一系列急救措施,患儿转危为安。陈俊说,这个严重失血性休克的新生儿得到成功救治,得益于医院长久以来产科与新生儿科的紧密协作机制。新生儿科急救团队的训练有素,输血科等相关科室的通力合作,二者缺一不可。
当“极早产儿”从暖箱中健康出院,当危重症患儿的父母露出笑容,这份成就感在陈俊心中无可替代。出院几年后,孩子家属还时常给陈俊发照片和小视频,看着屏幕上孩子的笑脸,陈俊感到无比欣慰和满足。“我们看的不只是疾病,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孩子背后是整个家庭的幸福。”
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蔚蓝海岸社康 庄健伟:从“看病小诊所”到“健康守护所”
作为扎根社区15年的社康全科医生,庄健伟每天上班几乎都排的很满,且事事力求细至入微。除日均七八十人的门诊量外,还要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专案,上门为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查房、进行术后换药、褥疮护理等,还要定期随访社区里的精神障碍患者。
清晨8点,蔚蓝海岸社康中心的诊室外,长椅上已坐满手拿体检报告等候的老人。庄健伟尤为关注长者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社区里老人多,常遇到血脂高却拒绝干预的情况,“他们觉得没感觉不舒服就不用管”。为此,庄健伟常联合党群服务中心举办健康讲座,用40分钟讲慢性病预防,再留一个小时为居民答疑解惑,逐步让居民接受了“治未病”的观念。
庄健伟即便下班后,口袋里的手机不停震动——家庭医生微信群里,居民们的提问接踵而至:“孩子发烧能吃这个药吗?”“我的牙需要拔吗?”这样的场景,在庄健伟15年的社区行医生涯中,已是常态。“有任何健康问题,他们总会先来问我。”庄医生欣慰地说。
一位退休后常年旅居的阿叔,每去到一个新地方,他都会购买一张当地的明信片,写上对庄医生的祝福后寄回深圳。
社区里的孩子更是他的“老熟人”。他去学校进行健康教育时,总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喊“庄医生好”。从襁褓婴儿到大学生,很多居民一路找他看病。“看到他们健康长大,再累也值得。”
庄健伟将“社康”喻为“家庭健康的守门所”,这不仅是看病的地方,更是承载社区温情的港湾。在庄健伟看来,理想的医患关系是伙伴式关系,“我们一起守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南山区中医院门诊部主任 廖穆熙:银针间搭起信任之桥,“快节奏”下显“慢功夫”
在南山中医院门诊部诊疗室里,银针在指尖轻转,廖穆熙俯身观察患者反应:“这里酸麻感明显吗?”
他根据患者反馈的针感即时调整手法,这是岭南特色针灸的日常场景。中医针灸不同于西医仪器的间接检测,下针时的专注观察、随针感调整手法的动态互动,既是治疗过程,也是医患沟通的桥梁。在他看来,针灸时的“得气感”传递,既是疗效的体现,更是信任的开端,承载着“治人而非仅治病”的中医理念。
廖穆熙的真诚总能化解患者最初的疑虑。60多岁的中风患者王先生最初充满抗拒,认为“中医调理太慢,治不了中风这样的大病”。廖穆熙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先耐心倾听他的痛苦与担忧,用“疏通河道”的比喻通俗解释针灸原理,称此为业界推荐的康复手段。首次治疗仅选2~3个安全穴位轻手法操作,消除他“怕疼”的顾虑。王先生迟疑地说:“早上手指没那么紧了”,廖穆熙立刻肯定:“气血开始反应了,我们继续巩固。”3次治疗后,王先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配合,在廖医生的“慢功夫”中打破了中医“见效慢”的偏见。
支撑廖穆熙前行的是中医 “整体观”与对患者需求的敏锐洞察。他不仅关注主诉,更留意生活习惯、情绪等“潜在密码”,会根据患者经济负担、往返时间调整方案,而患者的反馈同样温暖,有人悄悄留下点心,更有人送来锦旗,至今挂在廖穆熙的诊室里。
这种双向的理解与回馈,让中医的“慢功夫”在信任中绽放生命力。在廖穆熙眼中,最好的医患关系是信任与理解共筑的温情之路。
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心内科 肖子杰:铅衣下生命竞速,坚持做“心跳守护者”
面对采访,肖子杰坦言当年主动选心内科,就是奔着那份“挑战性”。2007年从医至今,这份挑战让他在急重症抢救的高压里,尝遍了医者的酸甜苦辣。
心内科的特殊性在于“急”与“重”的交织,尤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生死往往系于分秒——医生需身着厚重铅衣,在介入手术中与时间赛跑,为挽救心肌争得一线生机。
一位中年男性患者突发意识丧失,120送至医院抢救,心肺复苏时间长达40分钟才恢复自主循环。复苏成功后,团队紧急为患者植入辅助循环装置、同步实施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肖子杰严密监测病情,制定了详尽有效的治疗方案,不仅成功挽救生命,更大程度恢复了患者心脏功能,保障了生活质量。这类长时间心肺复苏后成功的案例极少,每每回想,肖子杰都深感作为心内科医生的自豪。
还有一位同时患心脏病和消耗性疾病的患者,用药后出现严重反应,家属起初满是焦虑。肖子杰没有回避,每天拿着化验单到病房,从治疗方案聊到注意事项。最后患者病情稳定,顺利出院。如今这位患者遇到问题还是会找他,愿意聆听和接受肖子杰的建议。
患者一句真诚的“谢谢”,一句“你怎么这么晚还在上班”,或是悄悄放在他办公桌上的感谢卡片,都足以让肖子杰觉得暖心。已顺利出院的患者,多年后仍会在节日里发来问候,这种被信任、被惦记的感觉,让肖子杰觉得二十几斤重的铅衣瞬间变轻了。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些医师们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个医者“救死扶伤”的缩影。陈俊守着新生儿暖箱承诺“我们守在这里”,让焦灼的父母放下心;庄健伟在社区记了15年病历,从娃娃看病到老人调药,把信任融进日常;廖穆熙用银针让患者手指慢慢舒展;肖子杰身披铅衣与病魔抢时间,多年后仍收到康复者的节日问候……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在日复一日的诊疗中打磨专业;他们未必光芒万丈,却以仁心温暖人心,让“医患一家亲”的暖流在南山大地持续涌动。
医师群体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用专业守护生命,以温情连接医患。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向所有坚守岗位的医师致敬,祝他们节日快乐,愿这份医者仁心永续传承!
(谢启宗 孔婷婷 黄旭媚 黄玉春 王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