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分数出炉之后,应届高考生进入志愿填报阶段。据媒体报道,日前,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声称,自己的女儿想报殡葬专业,而自己明确表示反对。然而,让该网友意外的是,这条拥有17万阅读量、一千余条评论的帖子下,多数网友表示支持其女儿的选择。
“别人的孩子我支持,自己的孩子我反对。”网友的留言,可谓一语道出了殡葬专业“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地。家长的反对和网友的支持,正是这种矛盾状况的典型体现,折射出的不仅是代际观念的冲突,更是社会对死亡议题隐秘偏见的缩影。
一方面,因就业形势喜人、收入相对较高,殡葬专业日渐“走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透露,2025年全国仅招37人,去年录取线超本科线20分;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招生办工作人员介绍,殡葬专业是本校要求分数最高的特色专业,称“该专业竞争压力很大,有很多过了一本线的考生希望报考”。
另一方面,则是社会长期存在的忌讳与偏见依然持续,不少人唯恐避之不及。95后寿衣模特任赛男因职业被亲友疏远,入殓师从业者常隐瞒身份、回避社交,诸如此类的现实困境印证了殡葬行业的被“污名化”处境。之所以不少人会对该行业存有偏见,是因为他们把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职业评价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固然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但如何破除偏见还需要综合施策,多维度发力。
首先,要为殡葬专业“正名”。殡葬专业的全称是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这一专业不仅培养从事殡葬服务的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传播生命文化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生死观、重新定义和认识殡葬行业,让死者实现“逝有所安”。该专业实际教学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主要课程有殡葬文化、殡仪业务、现代殡仪礼仪、火化技术等,甚至涵盖周易知识与丧葬花艺,有的学校还将形体、书法等综合素质课程纳入培养体系,具有相当的专业性。
其次,从更深层次审视,认知偏差的根源是生命教育的长期缺位,不少人对死亡的认知仍停留在禁忌层面。对此,亟待推动死亡教育的社会化普及。打破成见,既要为职业正名,更要重构生命观。从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启蒙,到高校将生死哲学纳入通识课程,再到社区组织殡葬开放日活动,通过多层次教育体系消解对死亡的恐惧。当公众能平和理性地看待“逝有所安”的民生需求,殡葬从业者才能真正撕下负面评价标签,成为受人尊重的“生命摆渡人”。
据报道,全国殡葬行业年人才缺口达1万人,目前全国仅14所院校开设殡葬专业,每年毕业生才1000多人,远不能满足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对“逝有所安”的民生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殡葬行业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在此背景下,当一些年轻人在生命教育的熏陶下,更愿意将自身的职业追求与社会价值相结合,选择成为“生命摆渡人”,身边人不妨多些鼓励和支持。
随着殡葬专业录取线持续走高、行业人才需求旺盛成为不争的事实,相信旧观念终将让位于职业理性。而真正的进步,不仅在于接纳一个专业的存在,更在于通过生命教育的补位,让每个生命的起点与终点都获得同等的尊重——这既是对殡葬从业者的正名,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胡欣红)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