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95后南京导演马兰花:“意外”获得联合国奖项,希望孩子们眼里永远有光

时间:2025-08-28 14:46:00

被作文支配的煎熬,是许多人共同的童年记忆。“95后”南京导演马兰花用儿童喜剧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作出了轻盈又幽默的回应。该片还在8月底荣获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发的“儿童权利特别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辗转联系上正在美国的马兰花。她表示,这部在南京取景拍摄、由父亲与其学生主演、剧组全员亲戚“撑场”的低成本电影,一度还被称“平遥第一怪片”,此次获奖让她颇感意外。同时,她希望这份认可也能唤起更多人的关注,“愿每一位大人都能弯下腰与孩子对话,更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唯有快乐学习,才能真正爱上学习——而学习,更是一辈子的事。”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视频剪辑 雍茜如

新人导演的长片首作,大多从自身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灵感,马兰花也不例外。

2021年春天,马兰花看到父亲正在给孩子们播放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这给了她启发,“低年级的孩子看什么都新鲜好玩,如果我拍一部中国的儿童版卓别林喜剧,没准他们会喜欢。”于是她和父亲商量,决定把他所撰写的一本写作教学漫画书改编成电影。

马兰花的父亲马翼翔是有名的写作导师,但马兰花从小就视作文为“死敌”,电影里小女主角对作文的恐惧,就来自马兰花自己。这部电影就讲述了顽皮的小学生马小花接受老师教导学写作文的有趣经历。

回忆拍摄时光,马兰花说,全部戏份都在暑假完成,“南京的夏天有多热你是知道的,我还要面对30多个‘小疯子’,他们从6岁到13岁不等,在教室里打闹说话,这画面简直不敢回忆……”有趣的是,在准备下一个镜头的间隙,孩子们会一起写暑假作业,电影中孩子们写作文的画面,就是他们真实写暑假作文的场景。

对付这群“小不点”,当时25岁的马兰花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小家伙们精得很,偶尔会闹罢工,得哄”,于是剧组每天都有下午茶时间,提供冰棍或者冰西瓜,以稳住军心。

不过,孩子们的能量和可塑性深深打动了她,“他们只是小孩,我也只是个不成熟的导演。我要想办法鼓励他们,引导他们感同身受地去表达”,最终结果令她惊喜——孩子们不仅创造力爆棚,还经常自我发挥。

更让马兰花感动的是孩子们的成长。片中女主角王谢嫣然起初特别内向,“一开始还需要手把手教她怎么演,到最后她跟我说:花导你废话那么多干嘛,我知道怎么演。”电影杀青那天,有个家长说“嫣然眼里都有光了”。马兰花动情地说:“真的,我永远忘不了这句话。我希望所有孩子眼里永远有光。”

对马兰花而言,《别把作文当回事儿》是一次对童年的深情回望,她选择蹲下来跟孩子们对话,去体会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苦闷和小确幸,“他们喜欢什么,我就拍什么。”她希望这部作品能被更多孩子看到,“愿他们能勇敢表达真实的自己,不必自我设限,当然,也希望他们不再害怕写作文。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那么,所谓的“怪”,究竟从何而来?或许更多是指其风格。

记者看到有影评是这样写的:“《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呈现复古质感,甚至有几分儿童舞台剧的味道,真人表演结合动态视效,很像在看一本天马行空的小人书。”

“是真正以儿童视角在讲儿童的故事”,业界也很认可《别把作文当回事儿》的风格创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评价称“漫画审美、自由风格、反讽教育、寓教于乐”。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儿童电影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江平则认为该片为儿童电影创新做了有益探索。

谈及“怪”这个标签,马兰花毫不避讳,甚至坦言喜欢这个字眼,因为“怪”意味着与众不同,“社会上对于‘怪’的定义,往往是打破常规,会带来不安全感。所以有人觉得新奇,也有人感觉被冒犯。”说罢她哈哈大笑,“我本人就是在‘你这人好怪’的声音中长大,说明‘我很不一样’,我也‘见怪不怪’。”

记者趁机问“马兰花”是不是真名,她又笑出了声——从小到大,她不断向人解释这个名字:“我父母特别想生个女儿。巧的是,在我出生前一个月,家里一盆从不开花的兰花突然开了,所以……我就叫马兰花。”她本人也很喜欢《马兰花》童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父母大概是希望我能不怕风雨、健康长大。”

马兰花从小接受的是放养式教育。作为在南京长大的孩子,她没学过乐器也没学过舞蹈,一放学就疯玩。家里的书籍和电影随便看,小学就看了大量电影,武侠、犯罪、战争、爱情等都有,“这无形中培养了我开放的心态和独立的审美。”

因自幼崇拜从事戏剧教育的母亲,马兰花原想成为戏剧导演。本科时就读于一个艺术氛围很强的电影院校,选修了戏剧和艺术课程,毕业后做了很长时间的实验艺术电影,后来发现光靠艺术难以谋生,于是研究生阶段去了专门教授商业电影制作的院校。所以她的知识体系“很杂”,杂糅了电影、戏剧、心理学等领域。

或许正是无拘无束的成长环境,让马兰花的创作充盈着自由的气息,她能在作品中自如地融合自己钟爱的元素。

2019年,马兰花拍摄短片《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开始“离经叛道”, 致敬了“电影魔术师”梅里埃,融合京剧表演的同时,还叠加了现当代艺术元素。到了《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她更是在服装、美术、表演,甚至画面质感和声音设计上,刻意做“失真化”处理。她大胆借鉴卓别林默片喜剧的表演形式,融入中国老电影的时代氛围,再加入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黄蓝”元素与波普艺术。她解释说,这些并非堆砌,是可以碰撞出火花的元素,先分解再融合。例如波普艺术非常适合校园场景,因为校园里有招贴画、黑板报、美术字等元素;而蒙德里安的红黄蓝色彩也同样契合——办公室里的地球仪是蓝色的,锦旗是红色的,孩子们的衣着则是红、黄、蓝色搭配。

不怕孩子看不懂吗?马兰花认为,儿童电影绝不意味着幼稚,“我们一直以来都低估了孩子,其实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能理解。我甚至觉得,我小时候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现在还细腻。”

同时,她在影片中也巧妙运用一些复古符号,希望借此唤起“大朋友们”的童年记忆——那时候,一切都那么简单,午后的阳光永远明媚,邻居家窗口总是飘出青椒炒肉的香味。她希望通过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让成年观众也在精神上重返那个美好与纯真的年代。

记者了解到,《别把作文当回事儿》9月12日将全国上映,马兰花自认压力不小,“但我已经很幸运了,25岁时拍的几乎零成本电影,竟然能走上全国院线。”

她还透露,拍《别把作文当回事儿》时根本没想到会有发行上映的机会,毕竟整个剧组就是个“家庭作坊”,全家人一起上场“玩”。

父亲既是编剧也是主演,这里面有马兰花的小算盘,“父亲长期教小学,能跟孩子们打成一片,他上课的表演性也很强。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师,他有记台词的能力,拍到他的段落基本都不会NG,很流畅。”

亲戚们都是马兰花电影剧组的“熟练工”,“我在国内拍的每一部电影,家里都是统统上阵,我妈我姑我姑父我奶,都给我做过制片助理、道具、群演、场记、美术助理等工作,我姑父一人客串5个角色,哈哈”,甚至连家里的猫也参演了。

如今研究生毕业,马兰花手头项目不少,包括一部偏魔幻现实主义的家庭故事,还有《别把作文当回事儿》的续作。如果《别把作文当回事儿2》能顺利推进,她希望还在南京拍。

她笑说,到目前,一部短片一部长片,都充满实验先锋性,“有点玩够了”,后续创作会更侧重“商业元素”,毕竟还是希望作品能面向更广阔的观众和市场。“商业”是吸引市场的关键点,希望在自我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找到平衡。

谈到创作理念,马兰花说无论长片短片,自己一直秉承“拉着过去,面向未来”的原则——既要有创新,也要包含对传统的理解与传承。“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这一点是我在实践中悟出来的:任何创新,都需要先回望历史,看清电影的根基从何而来。至于融合,我认为不管是艺术还是时尚,真的都是一个‘圈’。这些年就连奶茶店、火锅店这类快消行业,都在走复古流行风,其实就是把过去与现在相融合。电影,也一样。”

【快问快答】

K=孔小平

M=马兰花

K:《别把作文当回事儿》里可以看到哪些南京元素?

M:片中的学校是我在秦淮区偶然发现的,叫六角井小学,已经废弃了。它的建筑格局和颜色都是我想要的复古调调。此外还有玄武湖、夫子庙、颐和路。我在国外读书时,一想到南京,脑海里就是这些地方。

K:拍摄时考虑到宣传南京旅游吗?

M:当然,南京给了我创作的养分,我也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

K:一提到南京,除了地标,你说的最多的就是美食。

M:对啊!第一个想吃的就是南京烤鸭,太想念这一口了。

K:你还不到30岁,在美国从事电影行业,能养活自己吗?

M:能保证不吃土,但暴富是不可能的。所以真的很感谢家里的支持。学艺术搞创作,如果没有家人支持,真的很难。